第五章 壁画·图像·雕塑 ▎第六章 名山·古刹·道场《话说文殊》
十六世纪明代手绘版画 文殊菩萨出山像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第五章 壁画·图像·雕塑 ▎第六章 名山·古刹·道场《话说文殊》
作者:罗伟国
第五章 壁画·图像·雕塑
文殊经变壁画中的文殊
著名的佛教美术家常任侠先生,对佛教石窟艺术深有研究。他在《佛教与中国雕刻》一文中指岀:
“自佛教东渐,此种艺术也随之东来。在佛教东来的路上,经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遗留有古代龟兹、高昌等洞窟的造像;经过甘肃河西走廊时,遗留有敦煌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等石窟造像;再东进而有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磁州响堂山、河南巩县石窟寺、山东云门山、辽宁义县万佛堂等大小石窟造像,蔚为盛观。在江南的有栖霞山石窟造像,在四川的有广元窟、大足石窟,以及巴中、通江等地石窟造像,分布既广,数目亦多,不能尽举。”
十一世纪印度北部石雕 三面六臂文殊菩萨像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
常任侠先生列举的这么多石窟中,敦煌、石冈和龙门,则是举世闻名的三大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莫高窟。其形制包括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等。窟外原来还有殿宇,并以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中的造像,都是泥胎彩塑,无论单身像还是群像,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充分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
莫高窟中除泥胎新塑的佛像外,还有壁画,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单纯佛像和佛经故事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世俗生活画面及生产场面,如饮宴、乐舞、旅行、出巡、耕植等。
从隋唐起,经变题材成为莫高窟壁画的五体。其中文殊经变壁画,就有一百三十一铺之多,这些壁画,从初唐开始绘制,历经五代、赵宋,一直延续到元代,作品风格虽有变异,但总体精神是一致的。
按照佛教的说法,文殊菩萨专司智慧,在诸大菩萨中智慧才辩第一。所以,文殊经变壁画中的文殊,都按他的典型法像绘制:顶结五髻,代表“五智”,手持宝剑,端坐莲花宝座,或手持玉如意,身乘卷毛狮,象征智慧、辩才、锐利、威猛。
文殊经变壁画中的文殊菩萨,面貌清秀脱俗,态度祥和可亲,周围仪卫环绕,庄重中显示出高贵。文殊菩萨四周的群像,包括供养菩萨、飞天、伎乐等,都是身披彩服、飘带,饰有璎珞,一派华丽富贵之态,显示岀佛国的美丽、洁净、富裕和欢乐。
我们从这些文殊经变壁画中,能明显地看出,古代人民对幸福祥和的生活,是何等的向往!
维摩诘说经壁画中的文殊
敦煌莫高窟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周围平沙莽莽,而这里却是一块绿州。莫高窟内金碧辉煌,绚丽灿烂,保存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各代塑像、壁画等艺术珍品,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内,共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其中维摩诘经变图就达六十余铺,成为其中著名的壁画之一。这些维摩诘说经壁画,又称作“金粟如来变”、“金粟影”,都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制而成的,描绘的是维摩诘经变故事。
维摩诘说经壁画描绘的是:维摩诘原来是一位大菩萨,转世到毗耶离城,成为一名长者。他智慧超人,才辩出众,深受人们的敬仰。他虽然拥有美丽的妻妾、豪华的居室、无数的财富,却以居士自奉,经常岀入街头巷尾,向人们宣传大乘教义。有一次,维摩诘称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前往探病,两人就佛学展开辩论。维摩诘居士思路敏捷,辩才超群,妙语如珠,宏论迭出,隽思如涌,口若悬河,引起了诸大菩萨、声闻、帝释、天王、国王、大臣等的注意。他们成群结队前往探病,并借此机会向维摩诘请教佛法妙义。维摩诘居士来者不拒,现化各种各样的神通故事,使来客心服口服,佩服得五体投地。
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被绘成体态雍容华贵、面容 清瘦、双目炯炯有神的长者形象(见上图)。他坐于病床,左手扶腿膝,右手执玉塵,思辩神荡,潇洒飘逸,侃侃而谈,颇具风釆。他的对面,文殊菩萨端坐莲座,似有辩难迟疑之状,而又不甘服输,显出全神贯注思索问题的模样。在维摩诘和文殊两人像下,有一群侍臣簇拥着一位帝王。这个帝王体魄恢弘,衣冠华美,张开双臂,由侍臣扶着,昂首挺胸,大步向前,显出不可一世的高傲之态。而那一群侍臣,也是神态各异,颇为性格化:有的战战兢兢,尾随帝王之后;有的气宇轩昂,自恃不同凡响;他们或沉思,或交谈,或欣喜,或欢悦,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整个画面,线条简练活泼,敷色明快鲜艳。唐初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风格与之甚为接近,所以被人看成是阎立本人物画的母本。
敦煌石窟中的维摩诘说经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以第220窟北壁为最佳。这幅维摩诘经变图,绘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其中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两个人物形象,堪称传世之佳作。
白描维摩诘演教图中的文殊
佛教绘画是宣传佛教教义、引发善男信女信仰热忱的一项重要工具。我国从汉代传入佛教的同时,也引进了佛教绘画艺术到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一些善于佛教画的名家,在六朝时代,画佛是绘画的中心题材,当时几乎所有的画家, 都能够作佛画,我国最早的著名佛画家,当推东吴时的曹不兴。西晋时,张墨和卫协,也都是佛画高手,卫协曾作七佛画,因画上人物栩栩如生而不敢点睛,时有“画圣”之称。东晋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相传他在建康(今江 苏南京)瓦棺寺壁上所絵维摩诘说经图,光彩耀目,极为传神。这幅画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震撼了僧俗各界。究其原因,除了其艺术感染力外,还因在当时崇尚清谈的玄学的影响下,表现博学善辩的维摩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特别受人欢迎。唐代,画圣吴道子创作了大量佛画,当时长安、洛阳等中心城市的重要寺院,都有他绘制的佛教壁画。他的画用笔洗炼,劲爽雄峻,人物形象生动,衣饰飘举轻逸,有“吴带当风”之称。自宋以来,随着佛教由盛转衰,佛教绘画艺术也逐渐衰落。但宋代画家范宽、李公麟、贾师古、惠崇、梵隆、法常、刘松年、梁楷等,元代画家赵孟頫等,明代画家戴进、徐渭、丁云鹏、吴彬等,清代画家方以智、吴历、邹喆、黄易、张宗苍、苏六朋、钱杜、改琦等,都有优秀的佛画作品传世。
我国的佛教绘画作品,主要有像和图两大类。像包括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鬼神像及髙僧像等;图包括佛传图、本生图、经变图、故事图及水陆图等,而以经变图最能体现中国佛教艺术的特色,最能展示画家的绘画艺术技巧和想象力。如依据《维摩诘所说经》绘制的维摩诘经变图,展现出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辩论的生动场面,其中人物形象、服饰、背景等,无不表现出画家的创造性。
白描维摩诘演教图中的 维摩诘
以传为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白描维摩诘演教图》而论,此画虽依《维摩诘所说经》之意创作,但与敦煌石窟中唐代维摩诘说经壁画不同。这幅图中的维摩诘,已没有以往画家所描绘的那种雄辩之状,而是一个文雅敦厚的儒者的形象。他身穿宽袍广袖的儒服,完全是中国特色,显得儒雅而又深沉。他面带不易察觉的微笑,态度雍和,像一个婉婉进言的长者,又像一个宽厚待人的学人,其德其智其言,似乎令人不能不悦服。维摩诘对面坐着的文殊菩萨,是一个美貌的中年妇女形象。文殊的衣饰华美,姿态优雅,显得高贵含蓄,端庄恬静。整个演教场中,听众正襟危坐,显得十分虔诚。而文殊菩萨身边的侍者,却是一群美丽活泼、天真可爱的天女。她们容貌秀丽,身材苗条,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其中有一位天女,正把鲜花撒向听经者,听经者只得尴尬地抖落身上的鲜花,使那撒花的天女开怀大笑这种听经者的窘态与天女的淘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白描维摩诘演教图中的 文殊菩萨
这幅现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李公麟的作品,人物全用白描,线条纤细顺畅,衣褶飘逸流荡,显示出-种轻快的美。整幅画清俊爽利,用墨甚淡,只有人物眼珠、发髻及莲瓣用浓墨涂缀,显得黑白有致,节奏鲜明,充分展现了白描画清新脱俗的艺术魅力。图中的维摩诘、文殊及其他人物,都被世俗化, 是“文人画”与“佛画”互相沟通的典范。
文殊的各种塑像
说起丈殊菩萨的形象,人们通常都是在佛寺或石窟中看到的。此外,在寺院法物流通处或工艺品商店,也可看到各种金、玉、石、陶、瓷、木等雕刻的文殊像及诸佛、菩萨像。
各种质地的造像各有特点:金像光彩照人,玉像晶莹剔透,石像不易朽烂,木像栩栩如生……这些造像不仅为佛教信徒收藏供奉,因其为手工制作,故也为中外人士视为艺术品而搜集珍藏。
我国佛教雕塑艺术旳发展,先是吸取印度佛教雕塑艺术精华,再将其与我国传统雕塑艺术融合在一起,随后才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东晋著名雕刻家戴逵父子,极为重视佛像雕刻的艺术性,其作品能使信众感到佛、菩萨的亲切,从而坚定信仰。在敦煌石窟中,古代雕型家用泥和夹纻做成造像,再加色彩。这种彩塑,近似于浅浮雕、高浮雕,是雕塑和绘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唐宋以来,许多著名寺庙中流行的“泥塑木雕”,更是我国古代雕塑家在传统精神支配下,创造的艺术精品。造像人物以美与健康为标准,神态端庄,颊丰颐满,衣饰华丽,艳而不俗,显示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家高超的才华和得心应手的技艺。
以文殊菩萨的造像而言,在佛寺中,他通常以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的身份出现。常见的文殊师利塑像,头顶有五髻,象征大日如来之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莲花上安放一部《般若经》,象征般若一尘不染,如同大火汇聚,四面均不可触,触之即燃烧;右手持宝剑,象征智慧如同金刚宝剑一般锐利,能够斩断群魔和一切无明烦恼。文殊菩萨造像,有的坐于莲花台,表示清净;有的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见图一)
按照佛教的说法,净土不可思议的法门,若非文殊菩萨第一勇猛的根本大智,绝对不能证解。所以文殊菩萨像,几乎都是手持金刚宝剑。但也有其他的一些造型,如日本奈良中宫寺内,有一尊镰仓时代所造文殊菩萨立像,虽也头顶五髻,却身着俗装,没有持剑,也没有莲花座。
古今中外,人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殊形象:有的威猛,有的慈祥,有的华贵,有的雍和 ……这都是人们根据白对佛教的理解所塑造出来的,从各种角度反映出文殊菩萨的无上大智之相,以及法王子的高貴之相。
十九世纪西藏 萨迦派传承白文殊菩萨唐卡 棉布矿物颜料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
第六章 名山·古刹·道场
五台山的佛教传说及文献记载
山西的五台山,传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圣地。名山与优美的佛教故事联系在一起,更显其美丽而神秘的色彩。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止,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据说就是指我国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古称“五峰山”。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东方有处, 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里所说的“清凉山”,指的也是我国的五台山。
佛教传说,五峰山原来气候非常恶劣,不是风雪交加,就是酷热难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向文殊菩萨求援。文殊师利慈悲心肠,运用神通,向东海龙王要来了“清凉石”,使五峰山成为气候宜人的“清凉佛国”。不久,此事就被青龙知道了。原来这“清凉石”是它的歇息石,所以它大发雷霆之怒,气得摆动龙身,将五座山峰压成了五座平台。从此,五峰山就改称为“五台山”了。
《清凉山志》却说:五台山原名“清凉山”,后因其五座山峰耸立,称为“五台”,故易名为“五台山”。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则说:“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
《五台山新志》明确指出:“五台”之名,北齐始见于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
上述佛教传说及古典文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五台山名称的由来,以及它的各种异名(五顶山、五峰山、清凉山)的含义;并指出了这座佛教名山,与文殊菩萨的关系。传说“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五台山有五顶,象征文殊菩萨顶有五髻,显示出这位上首菩萨的智慧圆满。
十九世纪西藏 四臂黄文殊菩萨唐卡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
五台山在历代的地位及建寺概况
五台山与文殊菩萨大有因缘,这是佛教极力宣扬的佳话。从历史来看,五台山与这位菩萨联系起来,已将近两千年了。
东汉初期,佛法甫传华夏,据说印度僧人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到文殊菩萨驻锡于五台山,即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9)到此山朝礼,并奏请汉明帝刘庄,在此山灵鹫峰上建寺,就是现在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这座寺院和洛阳白马寺,都是我国最早的佛刹。从此,五台山就成了文殊道场,并开始形成为我国的一个佛教中心。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信奉佛教,改变先祖太武帝废佛政策,下诏恢复佛教,先后任命师贤、昙曜为沙门统,开凿云冈石窟,被昙曜称为“当今如来”。云冈石窟中的释迦牟尼像,即仿其形象雕凿而成。此后,北魏曾大建寺院,并对大孚灵鹫寺之类的古寺进行修缮和扩建。因为五台山的山形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相似,从而吸引了统治者及佛教信众在此山建寺的热情。北魏孝文帝元宏当政期间,环绕灵鹫山峰,又建造了十二座寺院。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下诏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分别建造了五座寺院。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所以这五座寺院都供奉丈殊师利,但名号却不同,东台望海寺,供奉“聪明义殊”;南台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奉“儒童文殊”。
唐代在五台山亦大建寺院,仅太宗李世民和肃宗李亨两朝皇帝时,就在山上建寺十座。从贞观到贞元的一百七十多年间,凡是到五台山来朝山的善男信女,都会登临台顶的寺院礼拜,称之为“朝台”。中唐时,五台山图传到日本,为日本佛教界所摹仿;后来五台山图又为画家所亲睐,并被绘制在敦煌壁画上。
经过唐代苦心经营,五台山有了我国最大、最多的佛寺建筑群。它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僧侣,常有到五台山朝拜的。
到了北宋,虽经过后周世宗柴荣灭佛的破坏,五台山还留存七十二座佛寺。北宋建隆元年(960),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后不久,即下令解除后周世宗显德毁法之令,重兴寺院,复铸佛像,并定长春节赐百官宴于开封大相国寺,下诏普度童行八千人。此后,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三朝皇帝,仍信奉佛教。据文献所载,这三个皇帝留在五台山的“天书玉札”,就有三百八十通之多。
元代统治者对五台山尊崇有加:世祖忽必烈,曾造佛经一部,下诏送五台山善住院,让僧人阅诵;成宗铁穆耳,于元贞二年(1296)亲自上五台山朝台,并下诏兴建了大万圣佑国寺;英宗硕德八剌,于至治二年(1322)亦亲自上五台山朝台,并下诏兴建了善门寺。元朝百余年间,在五台山共修繕佛刹十二所, 使这座佛教名山显得焕然一新。
明代对佛教亦加扶持。僧人出身的太祖朱元璋,登帝位后,依然崇尚佛教,曾大开法会,与群臣一起向佛像顶礼膜拜,还赐金襕袈裟给一些高僧,并召入禁中,赐坐讲论。据说成祖朱棣,对藏传佛教颇为重视,于永乐十二年(1414),派人专程到西藏,将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请到北京,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大弟子蒋全曲尔计到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使黄教开始传入五台山。据文献所载,明代五台山较为著名的寺院就有一百余座, 可见这一佛国规模之大。
清代崇尚佛教,每个皇帝都学佛法。开国皇帝清世祖福临,多次上五台山礼佛。顺治十六年(1659), 又召僧人通琇、道忞赴京,延入禁中,尊礼备至,并奉通琇为本师、奉道忞为师兄,自取法名为“行痴”,别署“鹿隐”、“懒翁”等,颇受佛教出世思想影响。史载其宠妃董鄂氏殁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 次年正月,他自己亦去世。对于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之死,人们猜测颇多,并盛传其岀家之说,有人在一处佛殿诗板上,见有七言古风一首,不署作者姓名,但口气颇像顺治帝: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圣祖玄烨继位后,在台怀和南台等地修建行宫,每隔一至两年,总要到五台山去朝拜一次,并将山上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等十座青庙改为黄庙,青衣僧人成了黄衣僧人(喇嘛),五台山从此有了汉喇嘛。此后,康熙帝又请DL喇嘛的堪布(藏传佛教中授戒仪式上的首席喇嘛),到五台山诵经传戒,还拜其为皇子师。从此,形成了DL喇嘛住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黄教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建国以来,宗教信仰自由受到保护,许多佛寺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保护和修缮.因此,现有五十八座寺院得以保存,维修完好,僧尼能够安心地在此进行宗教活动。
五台山现存的古寺佛刹
五台山是我国寺庙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佛教名山,现存寺庙有五十八座,这些寺庙,建筑设计壮观古朴,殿宇雕刻精巧优美,堪称佛教礼建筑艺木的宝库。
东汉以来,历代在五台山建寺很多,历经天灾战祸,留存至今的元以前的古寺,尚有佛光寺、南禅寺、延庆寺、广济寺等四座。
佛光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但现存正殿则建于唐代,这座寺集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之大成,成为孤例,世称“四绝”,被誉为“国宝性的文物”。正殿前古朴的石幢,系唐大中十一年(857)所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石幢。寺后东山坡上,有一座无垢净光塔,是五台山最古老的砖塔。
南禅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唐代,建筑青瓦红墙,宝瓶殿角,座落于耸峙的山峦间,更显得古雅壮丽。现存山门(即观音殿)三间、大佛殿三间和东西配殿各三间。其长寿大殿,系唐建中三年(782)所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建国初期曾按原样进行翻修。
延庆寺创建于金代,现存大殿三间。大殿略近正方形,歇山顶,六架椽,建筑结构上应用力学原理,采用省梁减柱法,颇具独创性,为我国建筑史上所罕见。寺外,有一造型独特的陀罗尼经石幢,建于宋景祐二年(1035)。
广济寺俗称“西寺”,创建于元代,现存大雄宝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建筑结构上采用减柱造法,仅用两根后柱,顶立于次间两旁。大殿内的佛菩萨像,均为元代所塑,神态生动,形象夸张,衣纹简练,堪称元代泥塑之精品。
五台山台内的佛寺,最著名的当推“五大禅处”——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睺寺、菩萨顶。前三寺是青庙,为青衣僧所居;后二寺是黄庙,为黄衣僧所居。
显通寺俗称“祖寺”,此为上五台山朝台礼佛者,必先拜谒之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当时命名为“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在此基础上扩建,称作“花园寺”;唐代武则天时重又修建,称之为“大华严寺”;明洪武年间重修,太祖朱元璋赐额为“大显通寺”。清代又予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这座寺院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古刹,有殿堂僧房四百多间,占地约一百二十余亩。沿中轴线七座殿宇,无一雷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内供无量寿佛。后高殿有一座华严字塔, 塔上刻有近六万字的《华严经》,整部经文由一位居士化十二年时间写成。后高殿前,有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金属建筑物,称“显通铜殿”,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铜殿前的南极无量宝塔,亦用铜铸成,是五台山最大的铜塔。寺院山门外的大钟楼内,悬挂着一口铸造于明代天启年间的铜质幽冥钟,重达上万斤,是五台山最大的铜钟,击之,钟声可及全山。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显示出佛教胜地的美好风光。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 有明万历十年(1582)七月敕建大塔院寺碑记其事。寺前有木牌坊三座,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寺中有大慈延寿宝殿五间、大藏经阁五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有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放满藏经。在大慈延寿宝殿和大藏经阁之间,矗立着一座高约五十米的藏式佛塔,即舍利塔,因为它周身涂着白垩,所以俗称“大白塔”,被作为五台山的标志。塔的四周建有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而又别致。
殊像寺创建于唐代,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曾于元延祐年间重建,后遭火焚;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弘治、万历年间先后重修,均立碑记其事。其主要建筑,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底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为文殊阁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文殊阁为全寺正殿,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是五台山台内最大的殿宇。殿内佛坛高大,供有文殊菩萨骑狮像,高约九米,显得威严庄重,神釆飞扬。背面塑有三世佛像,中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此外,两侧还有精湛的五百罗汉游江等悬塑,均为明弘治、万历时的原物,甚为珍贵。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相传农历六月十四日,是文殊师利的生日,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为其祝寿,以“跳鬼”相娱。从此,寺僧每年逢此日,都穿上奇装异服,戴上象征鬼的面具,随锣鼓节拍满院蹦跳——所以称此寺为“罗睺寺”。今寺内有石狮一对,据传为唐代遗物。明代重修寺院,今尚存弘治五年(1492)重修碑记;清代又屡次修建。寺内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禅院近五百间。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各殿塑像、殿顶脊饰等,完好无损、后殿中央,有一木制圆形佛坛,坛壁四周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人们常能在此看到“现佛莲花”的奇观。这是系佛坛下隐蔽处安有活动机关,坛上设置八瓣莲花一朵,莲花瓣内端坐四尊佛像,操纵机关,便能使花瓣时开时合,佛像时隐时现,人们称之为“开花现佛”。这实为出自人们对佛的信仰的美好的心愿。寺内还有一座藏式砖塔,似乎在暗示人们,这里是一座喇嘛庙。
菩萨顶又名“文殊寺”、“真容院”,创建于北魏,据称是文殊师利居住处。后经历代修缮,今尚有殿堂僧房四百余间。寺占地约四十五亩,参照皇宫样式营造,上体建筑用琉璃瓦铺顶,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历经数百寒暑,色泽如新。寺居山头,地势较高,山门前石阶共一百零八级,传为暗喻当时山西省辖县的总数。延石级而上,途中建有牌坊三座。山门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围廊,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菩萨顶为重檐歇山式,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檐五脊,勾栏围。明永乐以后,藏 传佛教传至五台山,大喇嘛居此寺,因此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在此寺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置于东禅院碑亭,系用长方形巨石雕成,高六米.每面宽一米,碑文刻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人们对五台山的名刹,有归之为“五大禅处”的,也有归之为“十大青庙”的。其实“十大青庙”中也包含了“五大禅处”的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三座青庙,其他的七座寺庙,即圆照寺、广宗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等,简要介绍如下:
圆照寺又称“晋宁寺”,创建于明代。相传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者来华,诏入大善殿,封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及旌幡等,入五台山显通寺弘法,至宣德年间,室利沙者坐化,火化后将舍利一分为二:一份送都西建寺,名“真觉”;一份留五台山普宁巷下建寺,名“圆照”。圆照寺后有一座塔院,共有五塔:主塔最高,系白色喇嘛塔,供室利沙者之舍利;四角各白小塔并峙。寺前有石狮一对、山门三间,掖门两道;进有天王殿、大佛殿、藏经阁等。大佛殿五开间, 重檐歇山顶。整座殿宇梁架规整,檐下均有贴金彩饰,殿内供奉二世佛、胁侍菩萨、帝释天、大梵天、护法金刚等。佛像高 大,面目清秀圆润,神态端庄娴雅,比例适度,衣纹流畅,在五台山诸寺中,数其塑工最精。
广宗寺创建于明代,明正德初年,为生民祈福,迁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赐印令其护持。清代曾加以修缮。全寺规模不大,布局严谨、现存山门三楹,内设木制龛阁,供大肚弥勒佛像;左右钟楼、鼓楼并峙,檐角翚飞,十分醒目。院内大佛殿位居正中。两侧为配殿厢房,后有藏经阁和禅院。大佛殿宽三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规整,比例和谐,内外彩饰富丽。因以铜瓦盖顶,故俗称“铜瓦殿”。殿内供三世佛,以及神态各异的铁铸十八罗汉。
碧山寺又名“普济寺”,俗称“广济茅篷”,创建于北魏;明、清时重修,有明朝碑记和石刻经幢。全寺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室、禅堂、宾舍等套院为两翼;中轴线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雷音殿)、戒坛殿及东西配殿、厢房,多为单层建筑;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系为重檐楼阁。各殿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天王殿塑有四大天王,神姿十分勇猛威武。毗卢殿毗卢遮那像高达五米,前有大梵王和帝释天侍之;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戒坛殿为僧人受戒之处,殿中心宽大的石坛上塑释迦牟尼像;此像前又置印度雕制的汉门玉佛像一尊,高约一米半,雕工甚为 精细;殿之两侧置脱沙像十八罗汉;神态栩栩如生。藏经阁底层,有一尊观音菩萨塑像,眉目清秀,神态端庄,为明代雕塑的精品。
南山寺为祐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寺的合称,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清代增修时将三寺合并,改称现名;近代又行扩建,三寺完全联成一体。寺区山中含山,寺内有寺,院里套院。全寺上下七层,清泉流水,林荫山石,高低错落,层迭有致。寺前山门前为一百零八级台阶。山门口之影壁,砖雕细腻;山门上的钟楼,建造精巧。全寺今存殿堂楼阁三百余间,样式、结构各有特色,尤多台级。两侧栏板望柱上,雕有人物、花卉、鸟兽、故事等图案;各殿檐下坎墙或墀头下肩饰有各种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图案,内容有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历史故事等;各殿檐下,木雕图案精致,饰以彩绘贴金,更显得富丽堂皇。主殿为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和胁侍菩萨;还供有一尊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像,工艺十分精美;两侧明塑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塑像中的精品。墙上满绘佛教故事,从乘象投胎到大般涅槃,共八十四幅,笔力流畅,色泽浑厚,均为明代原作。南山寺的雕刻艺术,居五台山之首。
金阁寺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据记载,唐代宗李豫诏高僧赴五合山,大修功德,建筑寺院。铸铜为瓦,涂金于上,饰佛阁为金阁,故称“金阁寺”。寺内现供李豫小像一尊,后人曾予重装,仍不失唐风。全寺依山而建,观普阁为其主体,宽七间,深六间,高二层,四周围廊,内供十七米高的观音铜像,挺身而立,直达阁之上层。观音两侧,二十四诸天环侍,犹如仪仗。观音阁后,分别有毗卢、弥陀、观音、地藏、药王等殿宇,塑像遍布,其计达千尊之多。最后为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现存七殿一阁,层层迭迭,因寺建高处,故夏天常有“雾海腾花”之景。
永安寺创建于明代,曾为凤林寺下院,殿前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敕建五台山凤林寺碑记。寺中殿宇塑像,均有一定的特色,但在五台山众多灿烂的佛教寺院文化中,则显得十分寻常了。
灵境寺创建于明成化年间,后经多次修葺。今存殿堂僧房八十余间,分为东窖院、山门院、中院和大殿院,四周为红围墙。这些殿宇小院,布局别致,建筑精美。中院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所立五台山各寺免粮碑。寺北建有瓶形砖塔,别具风姿。
五台山除了“五大禅处”、“十大青庙”外,香客和游人常去的寺院,还有万佛阁、黛螺顶、龙泉寺等青庙,以及镇海寺等黄庙。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了。
十二世纪印度帕拉青铜造像 文殊菩萨 镶嵌绿松石 海外私人收藏
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风貌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地位的非同一般。
五台山座落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乃是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蜿蜒而来,系东北斜贯西南的走向。从东到西,长约九十公里;从南至北,宽约六十公里。整座山环基约二百五十公里,面积达五千平方公里。
所谓“五台山”,其实是五座并耸入云的山峰:
东台称作“望海峰”,以其东望明霞,如波似镜而得名。海拔2795米,高度居五台第三。
南台称作“锦绣峰”,以其苍翠弥漫,灿若铺锦而得名。海拔2485米,高度居五台之末。
西台称为“挂月峰”,以其月近峰巅,俨然若悬而得名。海拔2773米,高度居五台第四。
北台称作“叶斗峰”,以其仰望峰顶,犹似斗杓而得名。海拔3058米,高度居五台第一。
中台称作“翠岩峰”,以其巅峦雄旷,翠霭浮空而得名。海拔2894米,高度居五台第二。
东台、北台、中台及四台,是连绵起伏的道山峰;南台兀然耸起,是单独一道山峰。五峰并峙,位置错落有致,所以被佛教人士喻为文殊菩萨头顶之五髻;或称之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如来之座。
五台山高大雄伟,人称“华北屋脊”。在这海拔二、三千米的山顶,时常可见凝寒奇景,故有“ 千年冰”、“万年雪”之誉。
五台山有东、南、西、北四门,均可上山:
东门即长城岭以东十公里处的龙泉关。在同蒲、石太两条铁路线未建成以前,大多数游人从这里上五台山。
南门分作三层:第一层门为虎牢关,第二层门为阁小岭, 第三层门为虒阳岭。现在大多数游人,都从南门一带新修的公路直上五台山。
西门即五台县与代县之间的峨峪岭。在同蒲铁路未建成以前,蒙古族游人,大多从这里上五台山。
北门即繁峙与五台两县交界处的鸿门岩。这里天寒地冻,地势高而风力大,游人一般不从这里上山。但是如果在夏季,从北门上花台山,就可以领略“屋脊风光”之美了。
顺便说一下,五台山地大物博,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当地人民勤劳勇敢,除了发展工业、农业、林业外,又借“佛国”之光,大力开发旅游业,使五台山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五台山的特产颇多,如台参、台蘑、五台花椒、五台大豆、五台万卷酥、五台舒筋散及台砚、台山木碗等,都为消费者所称道。
以文殊圣号命名的名山佛寺
五台山传说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因而闻名于世,列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除此之外,全国和文殊师利有缘,以“文殊”命名的山峦寺庙还有多处,择要介绍如下:
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有一座文殊山,山势不高,但峰峦罗列,颇有气势。山下有古代通往西域的孔道。山之北,距嘉峪关三十公里,乃是河西走廊的西端;山之南,是碧草连天的天然牧场,远眺祁连山,白雪皑皑,绵亘千里,相传文殊菩萨曾居此山弘法说道,因而得名。从北朝直至清代,文殊山都是当地的朝佛圣地。北朝时,在这座山上建造文殊寺,开凿千佛洞。此后,历代都在山上开凿石窟。因为这些石窟,大多分布在此山前后两面的崖壁上,所以便形成了前山里与后山里两个区域,文殊山是河西游览胜地,也是佛教徒烧香礼佛的去处。留存至今的窟龛,还有十多个,其中以千佛洞和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
在四川成都市北部,有一座文殊院。这座寺院建于南朝;唐、宋两代,名为“信相寺”;明代被兵火所毁;清康熙三十年 (1691)在原址重建佛寺,改名为“文殊院”;嘉庆、同治时,先后两次扩建。现在这座寺院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是四川著名的佛寺,名列川西四大丛林之一。寺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殿连属,气势恢宏,与东西两侧分列的钟楼、鼓楼及斋堂、廊房等,互为依托,浑然一体。每座殿堂,都有镂空花窗,其图案甚为精美,仅窗心式样就有三十多种。殿宇为木石结构,八十二根淮州硖石大柱,柱础硖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棋雕饰玲珑,显得朴实而又壮观。寺内有着丰富的宗教文物,铜、铁铸成或白玉雕就的佛像,大大小小达一百多尊;其中十五尊较大的铜像,为清道光七年(1827)所铸。说法堂有康熙帝御书《空林》、《海月诗》碑刻嵌于正壁,十尊护法神铁像,系宋代物,貌古朴,型奇特,类似北齐风格。此外,寺内还藏有唐代高僧玄奘的顶骨,宋代墨龙及绣像《金刚经》,明崇祯帝田妃所绣的千佛装裟、清代发绣水月观音、挑纱文殊及破山、丈雪两位高僧的墨宝,缅甸白玉佛、印度梵文贝叶经等。解放后,文殊院经过多次修葺,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又营建了园林,培植了许多名花异木,这里既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又是景色宜人的旅游名胜。
在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西侧,有一座殊像寺,它系仿照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样式而建,所以也取名为“殊像寺”。五台山殊像寺的得名,是因为寺内供有高约九米的文殊菩萨骑狮像。河北承徳殊像寺,虽然没有文殊巨像,却也颇具特色。寺中匾额,大多书有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门殿前并列石狮一对,门殿内侍立哼哈二将。门殿后左右有钟楼、鼓楼,正中是天王殿。天王殿北三十五级高坛上,就是著名的会乘殿,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这三尊菩萨像前,左右置三层楠木佛龛,原来嵌有三百余个铜佛,可惜早年为军阀所盗。会乘殿后造有假山,由石铺成蹬道。最髙处为宝相阁,内供文殊菩萨骑狮木雕像;再后面就是玲珑别致的清凉楼。惜楼、阁均毁。此外,云来、云净、绮云、慧喜、吉辉等殿阁,也先后圮毁了。
附录
《文殊问疾佛曲》、《天女散花》 略
全文终
文殊信仰 ▎…各种经籍 ▎结集大乘经典 ▎…论大众部各部派 ▎…论上座部各部派 ▎文殊师利赞《话说文殊》四 信仰•经籍•文献
文殊修习“一行三昧”▎文殊宣扬“不二法门”▎文殊发起演说《法华经》… 文殊指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话说文殊》三
文殊度化美丽的姑娘 ▎文殊变女尸劝化畏间 ▎文殊战胜恶魔 ▎文殊巨锅镇龙 ▎文殊像显灵《话说文殊》二 事迹·故事·传说
文殊救济饥饿中的佛弟子 ▎文殊仗剑逼佛 ▎… ▎… ▎… ▎…说法 ▎…苦修菩萨道《话说文殊》二 事迹·故事·传说
文殊译名的含义 ▎文殊诞生显示瑞相 ▎文殊的各种形象及其使者 ▎… ▎… ▎… ▎文殊号法王子 ▎…《话说文殊》一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3(清凉山 文殊道场 文殊问疾 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2(般若 敦煌菩萨 五台山 文殊道场 贫女乞斋)
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 1(法王子 五台山 般若 智慧 妙吉祥 文殊师利 释迦牟尼佛 文殊弑佛 陈那)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各位看官如观音菩萨一般,即身成就!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
如来为地藏取名 ▎地藏名号的含义 ▎地藏的异名及本形 ▎地藏大愿的伟大精神 ▎释迦牟尼对地藏的赞颂《话说地藏》一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元代宫廷藏传密教史研究》第四章 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考证 全集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